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路径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9-17浏览次数:10

一、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教材建设逻辑

(一)从“学科”走向“岗位”,促进职业能力提升

高职教育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特殊类型教育,高职教材建设需要突破原有碎片化的“学科”类专业教材体系,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紧贴职业需求,将理论、知识、能力与资源等聚焦到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知识应用上,有效衔接起知识内容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规范与职业标准、岗位职业能力与职业资格等级等对应关系,构建起融知识、能力、技能于一体的高职教材新体系,从而确保实现高职教材建设目标和主动服务达成岗位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发展的要求。

(二)由“系统”塑就“模块”,保证职业成长畅通

高职院校应摒弃线性、静态的知识组织形式,转而运用结构化、模块化的方式使知识的内在联系得以清晰呈现,帮助学习者构建层次分明、系统立体的认知框架,实现知识的有效习得、深度理解和创新应用。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构建“标准导入、工学结合、岗位晋升”的教材结构体系,用系统化、项目化教材驱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以专业能力模块为维度,细化专业实训项目,用项目化实训集聚教材中分散的知识点及独立的能力点。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将教材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围绕一个具体的职业任务或技能展开。这种设计方式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组合和个性化定制,分层递进、情境交融、任务驱动,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模块化教材内容设计也方便对陈旧内容进行适时替换与升级,及时纳入新的知识信息,始终保持教材内容的时效性。

(三)从“抽象”走向“情境”,实现职业内容革新

在传统职业教育中,教材往往过于抽象,缺乏与实际应用场景的结合,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通过情境创设,可以将理性的教学内容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使学生在思索与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训练抽象思维,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要实现职业教育教材从“抽象”到“情境”的转变,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教材,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职业场景融入教材,在教材中引入与职业相关的实际案例,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职业实际。同时,通过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助于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和实践。

(四)用“技术”促进“融合”,推动职业手段创新

职业教育教材开发采用“技术”促进“融合”,是推动职业手段创新的重要途径。这种融合不仅涉及教材内容与技术的结合,还包括教学方式、学习环境的全面革新,以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需求。

在职业教育教材开发中,利用技术手段可以丰富教材内容,使其更加生动、直观和易于理解。例如,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三维动画等技术,可以将复杂的职业场景、操作流程和设备结构以逼真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技术融合还推动教学方式的创新。在线学习、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兴起,使得职业教育教学更加灵活、多样和高效,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同时,利用技术手段还可以实现远程教学和资源共享,推动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技术融合还促进学习环境的创新。通过建立立体化教材、教学资源平台等新型学习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丰富和互动的学习体验。这些学习环境不仅可以模拟真实的职业场景和工作流程,还可以提供实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利用技术手段还可以实现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估,为教师提供更加准确的教学反馈。

(五)以“专业”培育“特色”,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以“专业”培育“特色”,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关键途径。这种建设方式旨在通过深入专业研究和实践,打造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教材体系,以满足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专业性是首要要求。这意味着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行业的沟通与合作,深入了解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确保教材内容与职业实际紧密对接。教材开发团队需要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专业知识的专家、教师组成,确保教材内容与职业实际紧密结合,反映行业前沿技术和最新职业标准。同时,教材应突出职业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

二、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路径

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服务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需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将职业岗位技能需求、职业技能证书标准、职业技能竞赛有关内容有机融合,开发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等新形态教材,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实现“岗课赛证”综合育人。

(一)以岗定课,明确内容

教材是“三教”改革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涉及内容众多,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媒体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既是对职业岗位能力的梳理,又是对教学内容体系的编排和重构,同时也是对教学解决方案的完善、对“三教”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深入调研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用人需求,确保教材内容与当前和未来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相匹配,把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

精准对接职业岗位需求的优质教材,才能彰显职业教育“德技并重、理实一体”教学特点。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将实际工作任务、典型案例等融入教材,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真实的工作场景。推进教材改革和创新,根本举措就是要推进课程建设,将反映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流程、新方法的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和任务内容,按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逻辑顺序进行教材开发,建设成符合生产实际和行业最新趋势的教材。

(二)岗课同源,提炼任务

岗课同源意味着职业教育教材的开发应该紧密围绕实际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这意味着教材开发人员需要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了解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技能要求、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需求,然后将这些需求转化为教材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教材可以更加贴近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接接触到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和挑战,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职业教育教材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和工作任务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是对存储与传递学科专业知识的教科书的解构与重构,是开放的涵盖课程标准整体的教学资源。

提炼任务则是将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任务的过程。在教材开发中,开发人员需要深入分析实际工作任务,提炼出其中的关键要素和核心技能,然后将其转化为适合教学的任务。这些任务应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这些典型化的任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三)以赛促课,丰富内容

将职业教育教材开发融入技能竞赛,通过明确竞赛与课程的关联,将竞赛内容融入教材;利用竞赛成果丰富教材,以竞赛为动力推动课程改革;建立竞赛与课程的互动机制以及强调实践教学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极大地丰富教材内容并提高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第一,需要明确技能竞赛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包括确定哪些竞赛项目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哪些技能是学生在竞赛中需要掌握并能在课堂上学习的。通过明确这种关联,可以确保教材内容与竞赛要求相契合,实现以赛促课的目标。第二,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可以将技能竞赛的内容、要求和标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竞赛的氛围和要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第三,技能竞赛往往会产生一些优秀的成果和案例,这些成果和案例可以作为教材的重要素材。这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行业技术和趋势。第四,为实现以赛促课的目标,需要建立竞赛与课程之间的互动机制。这包括定期组织技能竞赛、将竞赛成绩作为学生课程评价的一部分、邀请竞赛获奖者分享经验等。通过这些互动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四)对接标准,课证融通

在职业教育教材开发中,对接标准是关键。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对接标准,实现课证融通,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策略。这种策略旨在确保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紧密衔接,确保教材内容与职业实际需求相一致,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课证融通则是实现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认证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融入日常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职业资格所需的能力和技能,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就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数字并举,丰富形态

职业世界和工作世界的变迁与发展,推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教材开发需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调动政、行、企、校多方力量,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采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等多种形式,丰富教材的形态和内容,开发个性化、模块化、立体化的职业教育教材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一批形态多样、直观形象、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的数字教材;对接真实职业场景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系统和融媒体资源,实现交互、共享、自适应等功能,满足个性化、情境化教学需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协同共建,产教融合

姜大源提出,职业教育跨越职业和教育的疆域,不能只在围城中办学。因此,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行动导向课程的开发,是当今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建立教材开发与更新的长效机制,组建以校企为核心的多元教材编写团队,依托重点行业、头部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优质资源,组织专业带头人、学术大家、技能大师牵头组建教材编写团队,吸纳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深度参与教材开发。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可以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教材建设还可以引入行业标准和规范,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了解和掌握行业要求,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强化全流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教材建设和管理的所有环节注重发挥行业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激励和保障行业主管部门、有关行业组织和各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机构,参与教材规划、编写指导、审核、评价等方面工作。

(七)强化反馈,动态优化

职业院校教材建设强化反馈和动态优化是确保教材内容与行业需求、学生需求保持同步,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建立教材使用效果的反馈机制,收集教师、学生、企业等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教材使用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反馈。跟踪行业动态,融入实践案例,不断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动态优化教材内容,修订和补充教材。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质量为要,健全产教融合优质教材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制订优质教材审核标准,突出教材校企双元育人效果评价,将教材质量评价纳入国家、省、学校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节选自《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