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文科生,这次下田实践活动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汗滴禾下土’,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真是一种与往常不一样的学习!”西南大学文学院202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雅舒参与了“作物生产实践”课程的马铃薯收获活动后,深有感触。
作为一所综合类大学,近年来西南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从顶层设计、实践活动、评价引领3个方面,积极探寻开展劳动教育工作的具体举措,构建基于专业成长的劳动教育模式,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劳动教育落地落实。
打好“设计牌”
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重点在于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劳动实践。
“劳动教育绝不是简单开一门课、老师讲几节课,而是从人才培养体系的顶层设计入手进行劳动元素全过程融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劳育人。”谈起学校劳动教育总体思路,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说,主要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4个方面,做好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推进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今年,学校以研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为契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教务处处长吴能表介绍,学校专门增设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课程,以劳动教育学分为引领,建立“通识教育必修课+专业实践核心课+综合实践必修课+劳动特色选修课”劳动教育课程群,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各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色新建了一批劳动特色选修课程。“农耕文化的浸润式劳动实践在我心中播下了崇尚劳动的种子,让我感受到劳动自愈的奇妙”……学生在学习教育学部教师李学垠开设的“巴渝农耕文化劳动实践”特色选修课程后,对劳动价值有了丰富的感悟。
念好“实践经”
分专业开展劳动教育实践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显著特征。西南大学从劳动实践场所的分类建设和劳动教育的专业特色挖掘两个角度,分类开展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指导。
在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上,学校分类拓展“新农科”“新工科”与“新文科”劳动实践基地,满足各类专业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我们结合学校农科特色,不断推进‘新农科’建设,分别建设了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建设点、农科教合作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4类农科专业劳动实践基地。”西南大学副校长王进军介绍。
从2020年开始,学校每年派遣学生前往浙江省兰溪市国际杨梅基地等农科实习基地开展劳动实践。“短短两小时的直播活动,使直播账号涨粉3倍,直播点赞量超过1万,大大提升了当地相关农产品的销量和知名度。”2021年6月,在兰溪市参与“重庆‘小面’遇上兰溪杨梅”主题助农直播活动的学生苏可佳兴奋地说。
此外,学校还每年派遣500余名农科学生到乡村持续开展农事帮扶、农业科技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持续开展“顶岗支教”,每年组织近千名师范专业学生,到中小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劳动实践,开展实用技术教育培训、农村社会发展咨询等劳动实践活动。
把好“方向盘”
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指挥棒”,也是“方向盘”。
“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劳动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我们以《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普通高校劳动教育的学段要求为指导,探索构建‘基于专业成长的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标准。”吴能表说。
学校将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4项内容作为劳动教育评价的一级指标。其中,劳动观念占比10%,内容包括自我评价、劳动反思、择业就业创业观等;劳动知识占比10%,内容包含经典阅读、课程研习、主题演讲、讲座聆听等;劳动技能占比30%,分为专业性劳动技能和综合性劳动技能;劳动实践占比50%,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同时,为凸显高校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学校还将创造性劳动作为额外加分指标,鼓励学生根据专长开展创造性劳动。
此外,学校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评价:学校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监测和管理;学生登录系统上传劳动活动资料和反思感悟;指导教师在系统中根据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价、打分;系统根据学生的劳动数据和教师评价,自动计算每名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成绩,实现学生劳动教育活动的评价。